谭建欣:助力三农、振兴乡村
中国农业大学建筑规划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研究领域:区域规划、农业规划
2006年,毕业于澳门金威尼斯游戏,获工学学士学位、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
工作至今主持完成省市县区域规划20余项、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30余项、省市级农业规划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乌鲁木齐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乌鲁木齐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新疆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乌鲁木齐市作为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具有沟通东西、连接中欧的独特区位优势,向西通过新欧亚大陆桥,将太平洋沿岸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紧密联系起来。乌鲁木齐市区域优势十分突出,是我国西部外向型农业最重要的出口基地,理所当然的承接和积极参与乌鲁木齐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中心”的重任并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新空间。乌鲁木齐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拉近和世界农业商贸距离,体现大国“消费力”,实现中国“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的发展使命。
乌鲁木齐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坚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现代都市农业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把握乌鲁木齐市农业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特点,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加速转化、驱动发展”,积极应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与增值服务体系缺乏的挑战,优化“南牧北种、全域旅游”产业布局部署,实施“科技引领、产业支撑、旅游引爆、物流(商贸)拉动、节水保障”的都市农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产业组织机制创新、政策投入集成创新、服务保障体系创新、品牌体系建设创新,最终实现构建“高、精、强、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为了促进乌鲁木齐市现代农牧业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协同,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保护开发、合理布局原则,构建乌鲁木齐市现代农业“一核三心服务网联,四板块多集聚区提升驱动”的空间战略格局。
(1)一核
品牌模式与科技金融服务总部核: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高度聚集的涉农科技、金融、信息、会展、人才等高端服务资源优势,以新疆农科院综合试验场为载体,建设全疆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信息网联平台、品牌服务平台、模式推广平台。为乌鲁木齐都市农业创新创业提供技术研发、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会议交流、高端人才培养等高端服务。打造引领全市、辐射全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模式与科技金融服务总部。这里是科技、品牌、资金和商机的集聚核;是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商品流、智慧流五流交汇的汇集核;同时也是对接国内外高等级农业科研院所技术资源服务核。
(2)三心
安全农副产品加工中心:依托高新区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和米东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延长都市农业产业链,以加工终端食品为主,扩大乌鲁木齐市加工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端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集群。以加工终端产品和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为发展龙头,带动农副产品上游产业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促进物流、包装等下游产业的形成,延伸产业链。以现代高科技农业推广,创意农业示范为核心竞争力,形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体系的增值效应、集聚效应、倍增效应和品牌效应。
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中心:在高新区北部建设乌鲁木齐市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中心,以乌鲁木齐市现已形成的商贸网络销售平台、特色产品研发与生产及物流配送基地为龙头。打造全方位世界现代农业数据处理平台,引进全球领先的数据模式,吸引包括软件开发、网络推广、第三方支付、安全认证、信用评价、数据存证等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态集聚发展,形成电子商务产业和电子商务服务支撑体系,将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中心打造成为高效、安全、精准的国际农业交易平台,同时支撑建立全疆农产品国际市场销售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
都市农业创意会展中心:依托乌鲁木齐市会展资源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创意会展中心。立足国家高度,从产品国际化、形象国际化、营销国际化、品牌国际化、服务国际化角度,实现农业创意会展与国际商贸的全面接轨。以大农业、大平台的高定位,集聚世界各国、各区域、各民族现代农业代表性商品,整合全球农业资源,打造全球最齐全的农贸盛宴,为世界商品进驻中国,中国商品走向世界提供交流平台,塑造永不落幕的世界农业商贸博览会。
(3)四板块
中部近郊精品农业功能板块:包括高新区、水磨沟区、经开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五个区为主的城乡结合部作为发展空间,该功能板块区位优越,比邻城区,以满足都市品质生活、季节性补充市场需求的高效设施农业、订制型农业、会展型农业、电子商务型农业为方向,通过退低进高、梯度转移、有效整合,五区进行现代农业提质重构,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有序、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
北部优质供给农业功能板块:主要包括米东区,该片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产业基础相对雄厚、服务城市功能相对完善。北部功能板块属于现代农业优化开发区,以建设自治区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以保障乌鲁木齐市区绿色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依托科技支撑与标准品牌建设,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建设满足乌鲁木齐市以及周边都市区安全食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的优质供给农业功能板块。
南部生态涵养农业功能板块:主要包括乌鲁木齐县、达坂城区为主的发展区域,该功能板块生态条件优越、水资源相对丰富、旅游功能相对完善。南部区属于乌鲁木齐市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区,现代农业开发以控制性保护开发为主,以建设自治区领先的生态农业旅游集聚区为目标,以保障乌鲁木齐市区旅游、体育、文化休闲为核心,统筹发展现代农牧生态补偿、绿色种植、生态养殖以及文化休闲农业。将科技支撑的设施农业与文化引领的休闲农业结合,引入孵化创新创意创客人才,促进乡村旅游和民俗接待升级,发展高标准农场、农庄、农园,形成循环、低碳的生态农业功能板块。
外埠合作农业功能板块:主要包括以吐鲁番、昌吉、甘肃等乌鲁木齐市周边区域为发展空间,借助“科技服务、基地建设、市场对接、模式输出、标准检测”,形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外埠合作产业链,构建跨区域的外埠合作农业功能板块。
乌鲁木齐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图
河北省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曹妃甸区位于环渤海、环京津的“两环”核心地带,毗邻京津两大城市,2009年3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曹妃甸新区正式挂牌成立。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唐海县建立曹妃甸区。目前,曹妃甸区已成为河北省沿海地区强势发展大背景下最具活力、潜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之一。
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度落实国家和河北省沿海经济产业带发展战略,围绕曹妃甸现代农业产业与功能体系的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港口特色,利用增收保障、功能拓展和竞争提升三种重点策略,采取禀赋特色型、渠道增值型、精深加工型和创新合作型四大战略,解决“产品拓展、标准强化、品质提升和品牌经营”四大问题,围绕现代农业的总体空间结构,优化布局部署,实施六大类重点支撑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区位资源条件筑场、借力沿海经济发展积累的经济实力,突破农业转型提升,带动区域及周边地区粮经、畜禽、水产、加工、物流和休闲旅游业,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绿色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企业稳定增效,打造曹妃甸外向型、都市型农业品牌。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不断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评价体系。通过发挥现代农业对周边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树立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精神,为整个环渤海经济区的现代农业建设起到引领与推进作用。未来主要发挥生产示范、生态环保、出口创汇、休闲旅游和科普培训五大功能。
曹妃甸区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布局为“一核、两区、九廊、多园区、多基地”结构,突出核心引擎,蓝绿相生,园地共建,链网联动。
核心引擎:建设国际农产品交流服务中心,打造集科技研创与交流、农业创业与服务、农业生态与观光、农业博览与论坛、农业示范与培训、智能科技创新与推广六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核心。运用“借外力、提内力”的思想方法,辐射驱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适应区域化合作与竞争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
蓝绿相生:建设沿海蓝色经济发展片区,以“蓝色生态”为主题,发展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提升产业素质,加快产业升级,培植生态水产品核心集散地,打造高端海洋淡水产业集聚区。以“湿地”为特色,推动湿地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把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休闲文化品牌。建设临港绿色经济发展片区,以“绿色有机”为主题,发展水稻种植、玉米种植、果蔬苗圃等特色园艺、畜禽养殖,提高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引进生态有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以“临港”为特质,拓展产业链条,放大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加工物流产业,打造国际优质农产品物流集散地。突出不同区域的沿海、湿地、临港等显著差异,借助创新“农场+龙头企业+园区+基地”的农场产业组织模式,实现特色增强、价值增加和利益放大的协同互促,和谐发展。
园地共建:建设多个农业园区,包括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农业特色园区,产业示范园包括有机水稻立体种养示范园、高端淡水养殖示范园、高端海水工厂化养殖示范园、临港国际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精品园艺产业示范园、生态畜禽养殖循环示范园、湿地风情生态休闲园,农业特色园包括高效科技农业展示园和驻曹企业农产品保障园。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园网络,强化园区辐射力度,彰显曹妃甸临港现代农业特色。依托农业园区,建设多个产业基地,即优质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优质玉米种植基地、绿色园艺种植基地、淡水养殖基地、海水养殖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和加工物流基地。最终形成园区带动基地,基地支撑产业的高效发展模式,打造曹妃甸农业的战略高地。
链网联动:依托曹妃甸水系道路,改善曹妃甸干、支、斗、农四级水利灌排体系,以戟门河、双龙河、小青龙河、溯河、沙河、小青河作为主要给水水源,结合给水支、斗、农渠,打造给水渠网,以西灌区一排干、滦南二排干、滦南第二泄洪道作为主要排水设施,结合排水支、斗、农渠,打造排水渠网。拓展水系功能,打造生态防护和生态休闲廊道,形成湿地文化、生态文化和农场文化为底蕴的农业生态文明拓展链网,其中包括戟门河、双龙河、小青龙河、溯河景观生态休闲廊道,沙河、小青河、西灌区一排干、滦南二排干、滦南第二泄洪道生态防护廊道。
现代农业空间结构规划图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地布局规划图
北京市国家农业科技城昌平园总体规划
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昌平区按照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部署,以国际一流的标准,努力打造中关村核心区、城市化示范区、生态旅游区,形成科技教育发展新区域,力争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在高端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新优势,在引领示范带动方面树立新榜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新进展,把昌平打造成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昌平园是建设北京世界城市的重要部分,更是昌平区建设京北创新中心的核心内容。
规划将昌平园建设成为集农技研创与交流、农业创业与服务、农业生态与科技观光、农业博览与论坛、农业示范与培训、A-science创新与推广六位一体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先导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和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依托园区现有科技资源,发挥特色农业优势,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端产业,在现代农业中起示范带动作用;搭建国外高端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试验示范和国际农业高端技术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一核驱动、两心提升、平台支撑、三园先行、四区共融、五链带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一核即昌平园总部核心;两心”即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平台“即现代农业高新科技与信息合作交流平台、现代农业高端产业链创业和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管理服务平台和城乡统筹与生态休闲农业创意平台;“三园”即总部服务园、高端研创园、体验试验园;“四区”即特色果品推广区、高端研发孵化区、成果转化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先行区;“五链”指现代花卉产业链、优质果品产业链、特色蔬菜产业链、科技观光产业链和优势生物种业产业链。
昌平园空间结构规划图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乌兰察布市位于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和重点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同时又是全国主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供种基地,2009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
乌兰察布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立足乌兰察布市资源优势,突出“中国薯都”特色,坚持“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主导”的发展方针,强化“马铃薯产业、冷凉蔬菜产业、畜牧循环产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品牌打造,从而构建乌兰察布市现代农牧业技术创新体系、创业孵化体系、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生态农牧业循环体系,将乌兰察布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乌兰察布市现代农牧业技术辐射源。打造:
现代农牧业创新驱动的引领区。紧紧突出以马铃薯为主体的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带动产业升级。
高端农牧业产业的集聚区。积极发展高端种业、农业生物、现代信息等高新产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形态,培育区域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特色农牧业的绿色生态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承载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生态涵养等生态功能,打造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典范。
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管理模式与机制的先行先试,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体制与政策创新高地。
四化同步的典型示范区。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科学合理规划,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智慧型农业园区。
依据核心区发展定位、资源禀赋以及发展规模,核心区总体构建“一院、两区、四板块、五中心”的空间格局。
一院引领:内蒙古马铃薯技术研究院。
两区筑场:马铃薯科技成果转化区,马铃薯产业科技孵化区。
板块共营:马铃薯产业研创板块、马铃薯企业创新板块、安全农畜产品研创板块和畜禽企业循环创新板块。
五心驱动:马铃薯国际会议交流中心,马铃薯文化博览中心,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牧业信息服务与质量检测中心,生态循环技术展示中心。
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陕西省西咸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西咸新区未来打造历史文化一脉相连、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基础设施完备均等、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其农业定位为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
西咸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建成西咸新区现代农业总部经济基地;西北地区精细美优特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国内高端智能化现代卓越农业发展典范;国内外知名的开放型循环农业展示窗口。从形象国际化、营销国际化、产品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服务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客源国际化、品牌国际化等角度,实现园区与国际的全面接轨,以中国丝绸文化和生态智慧为灵魂,以现代智能农业机械、农业物联网络的展示与应用为核心竞争力,以农业总部、田园社区、循环农业设施为配套,以世界先进生态技术和科技农业博览为可持续增长点,以世界前驱的生态农业建筑为地标,全力营造现代中国卓越农业展示目的地。建设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农业产业化技术会展中心、农业创意和产品设计中心、农业物联技术服务源中心,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端产业,在现代农业中起示范带动作用;搭建国外高端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试验示范和国际农业高端技术合作交流平台。
总平面图
鸟瞰效果图
“一带一路”农业科技会展中心
热带、亚热带生态农业展示馆
西部农业种业馆
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未来之我见
国家未来现代农业发展核心是“创新”。创新是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格局,既要注重不同业态的交叉融合,也要注重各种模式的创新发展,在依靠技术创新的同时推动技术进步。
首先是业态创新。拓宽农业产业发展业态,形成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业态“百花齐放”的状态。创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创新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其次是模式创新。各地宜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如何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如何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实现延长农业产业链、保障农业供给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拓展农业生态链“五大链条”同步发展。发掘产业历史文化,选择和发展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一大批优质专用、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现代特色产业园,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创建一批带动农民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对现代农业园区内辐射带动农民作用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最后是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创新技术的应用。重点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新业态的技术保障。必须强化战略性前沿性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超前布局,加强农产品柔性加工、区块链+农业、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基础研究和攻关,形成一系列数字农业战略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强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开展3S、智能感知、模型模拟、智能控制等技术及软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和示范,熟化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和范例,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